“国货出海又卖爆了!”
日前,央视财经发布的一则新闻引发行业关注,据报道,今年海外采购需求同比提升两成,北美和欧洲是核心需求市场,而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呈现高速增长趋势。
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,也佐证了这一点,上半年化妆品进口额三连降,出口额则稳中向好,逐月递增,1-6月累计出口额为209亿元,同比增长32.5%。
这无疑提振了行业信心,为美业复苏注入“强心剂”。然而,“漂亮”数据的背后,仍有不少企业在低谷挣扎,更有声音指出“化妆品代工外贸整体呈下降趋势”。
在行业内卷加剧,疫后“复苏”不达预期之下,国货出海,还是否为一门好生意?
进口遇冷,出口递增
国货加速抢占海外市场
过去半年,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,是存量竞争下的“阵痛”“重生”,对于踏出国门的企业来说,或许还有一个关键词是“增长”。
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,今年上半年(1-6月),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类累计进口额为661.9亿元,同比下滑8.7%;累计进口数量为18.22万吨,同比下滑10.7%。纵观整个上半年,除了2月、3月进口额保持增长外,其余4个月均出现双位数下滑,6月更是跌至百亿元以内。
与之相反,今年上半年,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类出口额一直保持稳定增长,增速保持在双位数,其中3月增幅最高,高达69%。整个上半年,累计出口数量为50.56万吨,同比增长4.7%;累计出口额同比增长32.5%至209.07亿元。
时间线拉长,纵观近5年中国化妆品进出口数据,不难发现,2022年进口额出现拐点,进口总额达1493.6亿元,同比下降7.3%,而今年上半年仍延续了去年的下滑趋势;出口额则受疫情影响在2020年跌至谷底,同比下滑了10.6%,自2021年开始一直保持增长态势,2022年出口总额达376.5亿元,同比增长20.1%。
具体而言,跨境电商以及线下零售店,均稳步复苏。据中国海关统计,2022年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之下,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7.1%至2.1万亿元。另据网经社跨境电商平台数据,2022年11家跨境电商上市公司总营收603.95亿元,同比增长6.09%;净利润达3.9亿元,同比增长110.98%。
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开放的窗口,海南出口亦业绩傲人。公开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海南省化妆品进口额达117.16亿元,同比下滑23.1%;出口额9492.68万元,同比上涨430.31%。
“国内卷不动”
海外掘金冷热参半
毋庸置疑,在行业“复苏”的主旋律之下,美妆企业正在积极奔走出海,探路全球化的新生意。
“国内产能过剩,存量竞争已经白热化,而海外还是增量市场。”在杭州绚彩品牌管理公司总经理钱琦看来,出海不失为解决国内过剩生产力的一个有效途径,“毕竟每个企业都需要一条活路”。
和麦贺达集团副总裁田黎明亦持有相同观点,“出去卷,是因为国内已经卷不动了”。
但无论是代工厂、品牌还是零售商,海外掘金之旅并非一帆风顺,而是上演着“冰与火之歌”。
据央视财经报道,广东深圳某美妆供应链企业发往非洲市场的第一批货品已经卖完了,现在急需补充新品,“今年以来国外消费者对国产化妆品的需求有了不小的提升”。
从一些头部企业的反馈来看,出海大有可为的论断,似乎也得到了印证。如三好科技副总裁周金燕告诉《化妆品观察》, “上半年出海业绩增长了20%—30%”。据悉,三好科技2017年便在印尼建厂,发展至今已具备强大的研发、生产实力以及丰富的外贸经验,上半年彩妆、护肤、洗护类目均获得了增长。
然而,对于大多外贸企业而言,上半年感受最多的仍是阵阵“凉意”。
国内某老牌企业负责人透露,近一年在非洲的销售额,大概只有几十万人民币,“不达预期”,几乎没有宣传自己出海业绩好的品牌。更有业内人士吐槽,“出口就是数字好看,表面热闹而已”。
广州某包材企业负责人坦言,过去三年元气大伤,至今仍未恢复,至于上半年的外贸业绩,“不好,未达预期。”
广州科堡相关负责人告诉《化妆品观察》,据其了解,只有个别工厂或出海品牌业绩有所上升,“化妆品代工外贸整体呈下降趋势。”
零售端亦冷热参半。以被誉为“中国跨境电商第一股”的兰亭集势为例,公司业绩持续4年增长,2023年一季度亦增长强劲,营收同比增长57.6%至1.48亿美元。而另一边,有着“美股跨境电商第一股”之称的洋葱集团,上市不到两年便于今年初从美股摘牌,黯然退场。
线下门店亦如此。比如,早在2015年就踏出国门的名创优品,至今已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超2000家门店,今年一季度海外营收同比增长47.6%至8亿元,弥补了国内营收下降的8.8%。
与之相反,KK集团的海外拓展之路却走得并不顺畅,自2019年开始连续亏损,2020年开拓海外市场也未能挽救其业绩,年初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如今已被打上“失效”标签,意味其二次上市失败。
机遇与挑战并存
“回暖前的最后一丝寒意”
“回暖前的最后一丝寒意。”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当前的出海局面,疫情放开后美妆出口并未触底反弹,但也并未停滞不前。
上述广州科堡相关负责人指出,相较于以往单次大批量采购,如今出海客户更愿意分多次少量采购,“这主要出于库存控制的考量,不敢进行大规模采购行动”。
他将原因归纳为两个方面:
一是整体外需持续疲弱。许多发达国家仍然采取紧缩政策以应对高通胀,导致消费意愿和需求较为低迷。此外,部分新兴国家汇率大幅波动、外汇储备不足,抑制了进口需求。
二是欧美国家采取抵制政策。譬如,“去风险”“脱钩”,都是欧美国家减少中国产品进口比例的措施。据公开消息,目前墨西哥已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,“这些迹象都表明外贸出口的大环境比较严峻”。
不过,从长远来看,国产品牌出海已是大势所趋,且正迎来出海新机遇:
利好政策不断释放。2022年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协定生效实施,化妆品出口关税享有较大地优惠空间。
与此同时,多地政府牵头带领企业“出海”抢订单,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基本盘。“从去年底开始,省里贸促部门就组织过多次活动接洽出海,并给予政策支持,比如降低佣金等。”广东一位企业负责人如是表示。
跨境电商助力。“国货出海,是随着国内跨境电商的崛起而兴起的。”在田黎明看来,在Temu、TikTok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助推下,国货美妆正在加快出海的步伐。
根据《2023新兴市场出海白皮书》,2022年东南亚和拉美地区是全球仅有的两个电商销售额增速超过20%的市场,其次则是中东和非洲,增长率为17%,远超全球12.2%的平均增速,具备较大增长空间。
国货品牌崛起。近些年,国产化妆品开始拼研发,并在文化输出上下功夫。例如,花西子凭借独特的国风设计,薇诺娜借助在敏感肌领域的科研能力,成为“国货之光”圈粉海外。
某代工厂负责人透露,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对于海外企业而言,就是降维打击,“成熟的产业配套让出海的产品和品牌更具竞争力”。
下半年如何破局?
在潜力无限的蓝海市场面前,本土企业如何才能在出海这条道上行稳致远?
“市场很大,越难做越要好好做才有竞争力,鼓舞士气、坚定方向、修炼内功是关键,而不是大环境不好大家都来找借口。”周金燕如是表示。
弘章投资创始合伙人翁怡诺指出,中国供应链、商业模式与制造经验、人才以及资本,是中国品牌出海的四大优势,不过,他提醒道,“受生活习惯与宗教文化影响,东南亚各国对美妆产品的偏好存在差异化,因此,跨境企业需要做好本土化布局”。
钱琦亦表示,海外法规、习俗禁忌等是国货出海的拦路虎,本土品牌很容易在这方面栽跟头,而令其感到头疼的是,目前国内出海服务性机构短缺,“亟需第三方服务机构给予指引,以便品牌做好产品宣传和备案宣称”。
“有品类,无品牌。”田黎明指出,这是中国品牌出海面临的最大痛点,需要从两方面着手改进:一是科技实力,“拿出真正的好产品来PK”,他举例,华为能赢得海外市场,靠的是产品实力;二是“文化先行”,他举例,韩妆一度在中国大放异彩就得益于韩国影视剧带来的文化输出。
“文化领先,强于技术领先。”他强调,如果技术上做不到顶尖,那就需要文化先出海,“国外消费者没接受我们文化之前,是不懂我们在讲什么品牌故事的”。